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资本保值增值率分析范例(3篇)

时间:

资本保值增值率分析范文

从国际股市指数发展的历史看,随着金融市场环境的变迁和深化以及投资理论的不断发展,股市指数的功能也在不断延展和丰富之中。要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个指数,首先需要准确把握被评价指数的功能定位。

目前股市指数的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最核心的方面:一是指数的代表,二是指数的投资。

结合我国证券市场迅速发展的现实情况,特别是证券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快速壮大,市场迫切需要丰富投资品种和完善市场结构,金融产品创新的需求日益凸现。指数创新是产品创新的基础,指数产品创新则是金融创新的主题。开发可以作为创新基础的股票指数,为指数基金、ETFs、指数期货等指数衍生产品奠定基础,是我国证券市场现实的紧迫需求。为此我们在设计股指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充分考虑指数的代表,又要联系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实际,着重考虑衡量指数投资性的指标。鉴于股市指数的功能定位分析,我们认为设计我国证券市场的成份指数,应主要考虑指数的代表性、标的性、投资性和稳定性。

指数评价指标的设计与筛选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在设计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时,确立了三大块内容:指数的代表性指标、指数的稳定性指标和指数的投资性指标,其中,在指数的代表性指标当中,又可细分为指数的市场代表性指标、指数的行业代表性指标、指数的经济代表性指标和指数的标尺性指标;在指数的投资性指标当中,又可分为指数的定价指标、指数的投资收益指标、指数的风险指标、指数的行业和风格特征指标、完全被动式投资指标和增强型被动式投资指标。

指数的首要功能是能够动态地和综合地反映市场的基本变化情况,因此指数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特征和行业分布特征。考察规模的指标通常有市值、成交量和股票只数等,其中,市值和成交量可以更为准确地刻画市场规模特征,为此我们选择了流通市值、总市值和成交金额三个指标作为评价指数的规模特征指标,另外,出于与全市场比较的需要,我们又定义了三个指标:流通市值覆盖率、总市值覆盖率和成交金额覆盖率,分别从市值和成交金额的角度考察指数的规模占全市场规模的比重。

在设计指数的经济代表性指标中,我们首先选择了指数与GDP的相关性。除了相关性指标外,我们还选择了指数的市值占GDP的比重作为相关性的一个补充指标,该指标主要是从资本化率的角度考察指数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同时,考虑到与全市场对比的需要,我们还设计了两个指标:指数的股息与全市场股息的比率,指数的净利润与全市场净利润的比率,通过这种对比,可以间接反映出指数反映实体经济能力的大小。另外,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反映了实体经济的资产盈利情况,净资产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则反映了实体经济的价值增值能力,考察指数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有助于从公司财务的角度全面分析和评价指数的经济代表性。

作为反映市场基本特征的工具,指数应该具备一种平均尺度的功能,或者说是标尺。标尺性实际上是指数标的性原则的体现。考察标尺性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考察指数的流通市值与总市值与全市场流通市值和总市值的相关性,检验指数是否能够作为代表整体市场变化的基准,二是通过考察基金净值与指数的流通市值的相关性,检验指数是否适宜于作为证券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业绩衡量基准。

上证180指数和上证A股指数的套期保值效果

(2001/9/6~2002/8/30)

附图

在实际投资的过程中,交易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投资收益的大小。对一个组合来说,如果组合中的股票每次调整的数目过多,其流动性风险必然很大,从而造成过高的交易成本。如果将指数作为一种投资产品,指数必须满足一定的稳定性。考察稳定性的指标通常使用周转率,所以,在指数的稳定性评价指标中,我们选择的是周转率。

在投资定价的指标当中,市盈率、市净率和市售率是三个比较常用的指标,其中市盈率是最为常用的。市净率与市盈率指标类似。比起前两个指标,市售率不会成为负值,而且要相对稳定,受会计政策的影响要小,在可比性和可靠性方面较好,因此,国外越来越多的金融分析师倾向于用该指标进行投资估价。在设计指数的投资代表性时,我们先是选取了这三个指标。根据股利贴现模型,股票的价值取决于未来股利的现值,而股利的发放,又取决于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因此考察股利收益率,可以真实的反映出实体经济给予投资者的回报。基于这一理由,在指数的定价指标中,我们还选取了股利收益率指标。

在指数的投资性指标中,不仅应包括定价指标、收益指标和风险指标,还应包括体现投资的行业与风格特征的指标。

上证180指数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

(1)研究方法:利用指数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有关指标,对上证180指数的市场代表性、行业代表性、经济代表性、标尺性、投资性和稳定性进行分析与评价。

(2)数据选择:沪市A股市场的股票数据与基金数据、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3)数据时间段:1999年1月4日~2002年8月30日。

(4)数据来源:北京玖方量子公司证券数据库、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家统计局。

(二)实证分析

(1)指数的市场代表性

从流通市值、总市值和成交金额来看,在1999年1月4日~2002年8月30日期间,上证180指数的日平均流通市值、周平均流通市值和月平均流通市值对沪市A股市场的覆盖率均超过51%,日平均总市值、周平均总市值和月平均总市值对沪市A股市场的覆盖率超过48%,日平均成交金额、周平均成交金额和月平均成交金额对沪市A股市场的覆盖率超过46%。也就是说,上证180指数以不足沪市A股市场1/3之一的股票数,占据了沪市A股市场流通市值、总市值和成交金额近一半的份额,因此,从编制成份指数的角度来说,上证180指数的市场代表性是比较好的。

(2)指数的行业代表性

根据2002年1月1日所的样本股名单,从流通市值、总市值和股票数量的角度,对上证180指数的样本股在各行业上的分布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表明,上证180指数的行业分布与沪市A股市场的偏离度非常小,其中,流通市值行业偏离度为0.01%,总市值行业偏离度为0.015%,股票只数的行业偏离度为0.023%。由此可以说明:上证180指数样本股的流通市值在各行业的分布比较理想,对沪市A股市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3)指数的经济代表性

先用X-11方法对GDP进行季节调整,然后我们对上证180指数和当期GDP、滞后1个季度的GDP、滞后2个季度的GDP、滞后3个季度的GDP以及滞后4个季度的GDP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无论是参数方法还是非参数方法,均表明上证180指数与宏观经济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其中,Pearson相关系统在0.88以上,Kendell相关系数在0.74以上,Spearman相关系数在0.89以上。

从指数的总市值占GDP的比重的角度来考察,对上证180指数进行分析,数据显示,在考察期间内上证180指数的总市值占GDP的比重平均为11.71%,同期沪市A股市场的总市值占GDP的比重平均为27.18%,两相比较,可以看出,作为成份指数,上证180指数的总市值占GDP的比重是比较高的。

在股息方面,上证180指数的样本股的总股息占沪市A股市场全部股票的总股息的平均比例为51.06%;在净利润方面,上证180指数样本股的净利润占沪市A股市场全部股票的净利润的平均比例为64.01%。

在考察期间内,上证180指数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要好于沪市A股市场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平均而言,上证180指数的净资产收益率要高于沪市A股市场0.35个百分点,总资产收益率要高于沪市A股市场0.84个百分点。在净利润增长率和净资产增长率方面,上证180指数要逊于沪市A股市场,不过,从净利润增长率和净资产增长率的波动性上来看,上证180指数的波动性要比沪市A股市场小。

上述各项指标,无论是相关性指标,还是财务指标,事实上都表明上证180指数有较好的经济代表性。

(4)指数的标尺性

利用1999年1月4日~2002年8月30日期间上证180指数与沪市A股市场的流通市值和总市值的日数据序列,我们分别计算了上证180指数的流通市值与沪市A股市场的流通市值的相关性以及上证180指数的总市值与沪市A股市场的流通市场的总市值的相关性,计算结果显示:上证180指数的流通市值与沪市A股市场的流通市值呈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93,上证180指数的总市值与沪市A股市场的总市值也呈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9。

根据2001年9月6日~2002年8月30日的基金周净值数据,随机抽取10只基金,计算基金净值与上证180指数的流通市值的相关性,得到表4.5,从该表中可以看出,各基金的净值与上证180指数的流通市值的相关系数都在0.5以上,其中,有6只基金的相关系数超过了0.8。

相关性分析结果说明,上证180指数具备较好的标尺性,适宜于作为证券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业绩衡量基准。

(5)指数的定价、风险收益和风格特征

从定价的角度来分析,在1999年1月4日~2002年8月30日期间,无论是日平均、周平均,还是月平均,上证180指数的市盈率、市净率和市售率均低于沪市A股市场,而且波动幅度也要比沪市A股市场低。

从收益的角度来分析,在考察期间内上证180指数的股息收益率一直高于沪市A股市场,而且两者趋势基本一致,平均来看,上证180指数的股息收益要高于沪市A股市场0.14个百分点。从周平均收益率来看,1999年和2002年(截止到8月30日),上证180指数和沪市A股市场基本持平,2000年和2001年,上证180指数略低于沪市A股市场。从月平均收益率来看,上证180指数要低于沪市A股市场,但两者的差距不超过0.3个百分点。从夏普系数即风险调整后的单位风险收益来看,上证180指数的夏普系数比沪市A股市场略低。

从风险的角度来分析,上证180指数的日收益率波动性与上证A股指数的日收益率波动性的变动方向与变动幅度基本一致,两者的波动性差别不大。另外,我们以2002年8月30日为例,对上证180指数和上证A股指数进行了VaR分析,其中,预报置信度为95%。分析表明,上证180指数的VaR值与上证A股指数的VaR值比较接近。

以上证A股指数为标的,我们还计算了上证180指数的日平均、周平均和月平均Beta值,结果发现,上证180指数的平均Beta值皆低于1。从指数换手率来看,上证180指数的平均换手率要低于沪市A股市场的平均换手率。

从行业和风格特征的角度分析,对上证180指数进行二级行业的收益分解,结果表明,上证180指数能够体现多种行业的特征,在不同的时间段,其收益来自于不同的行业。以流通市值和市净率作为标准,将市场中的股票划分为9大类:小盘成长类,小盘非价值成长类,小盘价值类,中盘成长类,中盘非价值成长类,中盘价值类,大盘成长类,大盘非价值成长类,大盘价值类。并以这9大类作为因子,对上证180指数进行规模与价值成长特征分析,统计数据显示,上证180在样本考察期间内的收益主要来自于大盘和小盘,在不同的时间段,体现不同的规模与价值成长特征。

从公司业绩稳定性的角度分析,我们利用年报财务数据,计算了1999年~2001年上证180指数和沪市A股的ROIC(投资资本的收益率)值。数据表明,在考察期间内,上证180指数每年的ROIC值均大于沪市A股,年平均ROIC值上证180指数高于沪市A股1.59个百分点。

从以上定价指标、风险收益指标、行业和风格特征指标以及公司业绩的稳定性指标的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上证180指数完全符合指数的投资性要求,可投资性是比较好的。

(6)指数产品的可行性

为了考察上证180指数作为指数产品工具的可行性,我们构建了两只模拟指数基金,一只是完全复制上证180的指数基金,另一只是基于上证180的增强被动型指数基金,2001年7月1日~2002年8月30日期间完全复制指数基金的季度跟踪误差和增加被动型指数基金的季度IF系数(单位风险带来的主动式股资收益)数据,其中完全复制指数基金的各季度跟踪误差值均不超过1.5%,增加被动型指数基金的IF系统值除2002年第2季度为负值以外,其余季度都是正值。

从股指期货的角度出发,仍以标尺性指标中随机抽取的10只基金为例,对上证180指数和上证A股指数分别进行套期保值效果分析,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上证180指数的套保效果和上证A股指数的套保效果非常接近,从反映套期保值效果的综合考察指标——单位成本的套保效果来看,上证180指数的表现也是比较好的,在10只基金中,除基金通宝的该指标值略低外,其他基金的该指标值均比较高。

上述事实表明以上证180指数作为投资标的来设计指数产品,效果是比较好的。

(7)指数的稳定性

如何在保持指数的低周转率的同时,保证指数有较高的流通市值覆盖率,这是编制指数的一个难点。按每年调整一次来计算,我们对上证180指数进行了周转率的测算,结果表明:上证180指数的年平均周转率为19.3%,如果按半年调整一次来算,则平均周转率不超过10%。由此可以看出,上证180指数的周转率是比较低的,在指数编制的过程中,较好地解决了周转率与流通市值覆盖率之间的矛盾,因而,使得上证180指数呈现出比较好的稳定性。

研究结论

市值分析、成交金额分析和行业分布分析表明,上证180指数能够反映沪市A股市场的基本特征,有较好的抗操纵性、市场代表性和行业代表性。

与GDP的相关性分析和财务指标分析表明,上证180指数与宏观经济的相关程度较高,可以体现实体经济的变化,具备较强的经济代表性。

市值相关性分析与基金净值相关性分析显示,上证180指数与沪市A股市场和基金净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完全可以充当市场的平均尺度和证券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业绩衡量基准。

定价分析、收益风险分析和特征分析表明,上证180指数有着较好的可投资性。

公司业绩的稳定性分析显示,上证180指数所选样本股的业绩要明显好于沪市A股市场的整体水平,上市公司具有比较稳定的业绩。

资本保值增值率分析范文篇2

一、财务分析体系总体构想

传统财务分析将落脚点放在了企业的盈利水平指标上,以ROE指标为基础拓展出了企业营运、盈利、偿债、发展等单项财务能力。企业财务分析的落脚点应该放在企业的整体价值上,也就是说财务分析所提供信息应该准确反映企业价值的变化,从而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拉巴伯特在1986年提出了一个基于现金流量的价值评估模型(RappaportModel),该模型将企业的价值和现金流量紧密联系起来,即:

企业价值=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该模型分析了影响企业价值的基本动因,并且将企业价值和现金流量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对人们从现金流视角探讨企业财务分析体系的构建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该模型所探讨的企业价值仅仅站在了股东角度,忽视了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在拉巴波特价值评估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总体价值评估模型及财务分析体系(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股东增加值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增加值是决定企业价值的主要因素,而企业经营现金流、成长率、资本成本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现金流则共同决定了股东增加值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增加值的大小。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财务分析的具体内容划分为营运水平状况、盈利质量状况、投资保障状况、债务保障状况和社会绩效状况五部分。其中营运水平状况、投资保障状况和盈利质量状况反映企业经营现金流量,投资保障程度与企业未来现金流的增长状况密切相关,债务保障程度状况直接反映企业再融资的能力及资本成本的大小,社会绩效状况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和企业之间发生的现金流量状况密切相关,包括企业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社会公益、职工权益保护、商业道德等方面的表现。

二、基于现金流视角的财务分析体系主要指标

根据前文构建的财务分析体系,本文选择了16个基于现金流量的评价指标反映企业五个方面的状况。具体见表1。

第一,债务保障状况分析指标。债务保障状况分析指标主要关注企业现金流量对现有债务利息、本金以及其它强制性支付义务的保障程度,这是企业财务稳健程度和再融资能力的集中反映。本文构建了4个现金流指标来反映企业债务保障状况,其中强制性现金支付比率是首次尝试应用于财务绩效评价。

(1)强制性现金支付比率,反映企业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来满足必须支付的债务和各项经营活动费用的需要。

强制性现金支付比率=现金流入总额/(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额+偿还债务本息金额)。

该指标如果小于1则说明企业的支付压力较大。2000至2007年全体非金融上市公司的加权平均值为1.4左右,说明上市公司现金总流入中有30%左右可予以自由支配。该指标越高反映企业财务弹性越大、抵御财务风险能力也就越高。

(2)现金股利支付倍数,反映经营现金流量对现金股利的保障程度。

现金股利支付倍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现金股利。

现金股利支付的硬性约束较少,企业可以通过财务政策来调整现金股利的金额,但由于现金股利可以更好地向资本市场传达财务状况良好的“信号”,所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倾向于发放现金股利。如果该指标过低则说明企业承受较大的现金股利支付压力,2000年至2007年全体非金融上市公司的加权平均值为6.1左右,从上市公司的总体股利支付状况分析现金股利的支付仍然偏低。

(3)全部债务现金比率,反映企业现金性资产对企业全部债务的保障程度。

全部债务现金比率=现金及其等价物/全部债务×100%。

2000年至2007年全体非金融上市公司的加权平均值为24.22%。如果企业债务期限较为合理的话,该指标在20%左右即可保证上市公司正常的债务支付需要;指标值越高反映企业现金持有水平越高,是观察企业债务保障程度最为关键的指标。

第二,营运水平状况分析指标。营运水平状况分析指标主要从现金流转的角度关注企业的营运状况,反映企业的具体营运状况和资产管理能力,其中销售收现增长率首次应用于财务绩效评价。

(1)销售收现增长率,反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收到现金流的增长状况,等于计算期与基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之差除以基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该指标对营运状况的反映剔除了企业信用销售的情况,比采用营业收入指标更为准确、客观。

(2)现金循环次数是与现金循环周期相对应的指标,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越高。

现金循环次数=360/现金循环周期。

现金循环周期反映企业从垫付现金到回收现金所需的平均时间。

现金循环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回收天数-应付账款递延天数。

其中应付账款递延天数反映企业通过商业信用方式占用供应商资金的周期。理论上分析递延天数越长对企业越有利。但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分析发现,应付账款递延天数与企业的营运状况相关性不高,正常企业的应付账款递延天数大部分分布在30至100天之间,但一些财务状况较差的企业由于享受不到信用销售的条件反而递延天数较少,也有部分ST企业由于所欠应付账款长期未能偿还造成该指标达到了1000多天。

综合以上分析,应付账款递延天数仅是一个参考性指标,可以考虑将应付账款递延天数设定为0,即不考虑应付账款递延天数的影响。

(3)流动资产现金比率,反映流动资产中现金的构成比率。

流动资产现金比率=现金及其等价物/流动资产×100%。

现金及其等价物是企业流动性最强的资产,该比率越高反映企业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通过对2000至2007年全体非金融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分析,发现该指标的年度加权平均值在30%左右,并且不同年度之间基本保持稳定,说明该指标能较为稳定可靠地识别出企业的营运水平。

第三,盈利质量状况分析指标。盈利质量状况分析指标主要关注企业收益的现金含量和企业资产创造经营现金流的能力,该类指标越高则盈利质量越好。基于现金流量的盈利质量状况指标克服了传统盈余相关指标的缺陷,对于识别企业财务绩效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1)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反映每股所产生的经营现金净流量。

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期末总股本。

全体非金融上市公司2000年至2007年加权平均的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为0.28元左右。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和每股营业利润是关联度较好的两个指标,但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相对每股营业利润具有更好的可靠性,是反映企业盈利质量水平的核心指标。

(2)经营现金净流量总资产收益率,反映每一元总资产所产生的经营现金净流量。

经营现金净流量总资产收益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总资产×100%。

该指标越高说明总资产的现金回报越高。相对于传统的总资产收益率,经营现金净流量总资产收益率用经营现金净流量代替了权责发生制下的利润指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务指标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全体非金融上市公司2000年至2007年的年度加权平均值分别为5.85%、7.47%、8.26%、8.05%、8.51%、8.83%、8.82%和9.16%,该指标年度均值大都稳定地保持在8%左右,符合财务分析对指标的要求。

(3)销售现金比率,反映每一元销售收入所得到的经营现金流量净额。

销售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含税销售收入×100%。

其中含税销售收入以主营业务收入×1.17近似代替。对于当年营业收入为零的个别上市公司,可以认为其财务状况极端异常,该指标赋值-200%。2000年至2007年的年度加权平均值分别为8.34%、12.56%、12.89%、10.92%、7.77%、7.87%、7.23%和11.92%。从销售现金比率分析,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从2002年以后有下降的趋势,这可能主要和应计收入的高估有关。

第四,投资保障状况分析指标。投资保障状况分析指标重点关注现金流量对企业投资支出的保障能力,投资保障程度越高则预期未来的可持续成长能力越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指标,其中经营融资与投资比率、折旧摊销经营现金流量比率是首次尝试应用于财务绩效评价。

(1)现金再投资比率,主要衡量经营活动现金再投资于各项经营资产的能力。

现金再投资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固定资产总额+长期投资+其它长期资产+营运资金)×100%。

该比率越高,表明企业可用于再投资在各项资产的现金越多,企业再投资能力强;反之,则表示企业再投资能力弱。2000年至2007年全体非金融上市公司现金再投资比率加权平均值为13%左右,一般认为该指标超过10%即为理想水平。

(2)经营融资与投资比率,反映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投资现金支出的比例关系。

经营融资与投资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额。

该指标越高反映经营活动创造的现金流量对投资现金支出的满足程度越高,2000至2007年全体非金融上市公司经营融资与投资比率的加权平均值为0.84,说明上市公司的经营融资还不能充分满足投资支出需要。

(3)折旧摊销经营现金流量比率,折旧摊销作为企业的非付现成本是企业经营现金流量的重要来源,但是企业的经营现金流量必须大于折旧摊销总额才能保障现有资产的增值和完整,从而保证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满足将来资产更新的需要。

折旧摊销经营现金流量比率=经营现金流量净额/折旧、摊销总额。

2000至2007年全体非金融上市公司折旧摊销经营现金流量比率的加权平均值为2.05,如果该指标显著低于1说明企业的经营现金流量全部来自原有资产的折旧摊销基金,企业保障投资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足。

第五,社会绩效状况分析指标。社会绩效状况分析指标重点关注除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主体之间的现金流转情况,主要反映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指标:

(1)为职工支付现金与销售收入比率,反映每一元销售收入中企业职工所获得的现金回报。

为职工支付现金与销售收入比率=为职工支付现金总额/主营业务收入。

(2)环保及公益性支出增长率,反映企业用于环境保护资本性投入、一般费用性现金支出以及社会公益性捐赠支出的增长情况。

环保及公益性支出增长率=(环境保护资本性投入与一般费用性的现金支出增加额+公益性捐赠增加额)/基期环保及公益性支出。

(3)净上缴税费与净资产比率,反映每一元账面净资产所贡献的税收金额。

净上缴税费与净资产比率=(上缴税费金额-税收返还金额)/平均净资产。

上述五个方面指标从现金流转角度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是企业总体价值的直接体现,对上述指标体系的理解应侧重全面和动态发展的观点。首先,该指标体系虽然从不同方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变动,但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整体,应以全面的观点从企业整体入手,而不能将其分割开来分析。其次,每个方面的指标并非一成不变,不同企业应结合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指标;同一企业在不同阶段由于基本状况发生变化也应该选择不同的指标。此外,企业还可以针对以上五个方面构建一些综合性指标,如反映企业总体现金流转状况的现金流量协调度等。

总之,基于现金流视角的财务分析体系相对于传统财务分析体系具有明显的优点,如财务指标更加可观、敏感,分析内容直接反映企业的总体价值,会计规范变化对分析结果的影响较小等等;但现金流视角下的财务分析体系也有其自身的缺点,运用该体系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现金流量分析体系从现金流转角度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而反映企业的总体价值,但单纯使用现金流分析体系无法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所有细节。因此应针对现金流量指标的不足,考虑加入个别关键的非现金流量指标或者是重要的非财务指标,这有助于提高财务分析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二是现金流指标的评价标准有待进一步研究。传统财务指标的评价标准已较为明确,但现金流指标的评价标准却尚不明确。另外,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企业现金流转状况差异较大,因此应有重点的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研究现金流转的规律,重点掌握企业现金流指标的评价标准。对于具体的企业,可以将历史较好指标、预算指标或者行业指标等作为评价标准,同时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对评价标准不断进行修正,从而得出比较客观的财务分析结论。

三是注意甄别和排除突发事项对现金流信息的影响。从本质上看,现金流量信息是建立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因此某些突发事项如债券或股票的发行、大规模的企业兼并或收购等都会对现金流量指标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在分析过程中应注意甄别和排除这些突发事项的影响,使财务分析结论更为客观。

参考文献:

[1]张先治:《构建中国财务分析体系的思考》,《会计研究》2001年第6期。

[2]张新民、王秀丽:《以透视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财务分析体系的建立》,《管理世界》2006年第11期。

[3]袁业虎、曾雯雯:《企业综合财务分析体系的构建》,《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23期。

资本保值增值率分析范文

关键词:资本结构;资本成本;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24日

资本结构优化总是与特定的财务目标相联系,西方财务理论界研究的财务目标有: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选择哪一种最大化目标作为资本结构的优化目标,更有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多年来一直是资本结构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资本结构优化的标准及资本结构优化模型的构建

资本结构优化标准,也就是确定最优资本结构的标准。从理论上讲,最优资本结构是指能使企业在一定时期最适宜其有关条件下,使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同时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资本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讲,最优资本结构是一种能使企业财务杠杆利益、财务风险、资本成本及企业价值之间实现最优平衡的资本结构。在理论上,把这个最优资本结构作为企业目标资本结构,但在实践中很难找到这个最优点。

企业价值等于企业股权价值与企业债务价值之和,即:V=S+B。

假定企业持续经营,未来各期息税前利润为EBIT(t),所得税率为T,期望报酬率(考虑风险时资本成本)为K,负债为D(t),平均利息率为r,企业第t期税后收益为[(EBIT(t)-r・D(t)](1-t)+r・D(t),其中:[(EBIT(t)-r・D(t)](1-t)代表股票的净收益;D(t)表示负债的净收益。企业第t期税后收益的现值为:■,则企业总价值为V=■■。

从企业价值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以下分析:

其一,企业价值受企业利润EBIT(t)、期望报酬率K、所得税率T、债务总额D(t)、时间t、利率r等因素综合影响。如果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即EBIT(t)、K、T、t、r与D(t)无关,则负债越多,企业价值越高。实际上企业负债多少对其他因素是有不同程度影响的。企业负债越多,破产风险越大,财务亏空成本越高,期望报酬率K和利息率r都会相应增加,因此就存在一个适度的问题,即最优资本结构。但是由于影响企业价值的各因素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这样使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变得比较复杂。

其二,假设企业价值影响因素中EBIT、T与债务数量D无关,r、k只是债务数量D的函数,记为r(D)、k(D),其中r(D)为单调递增函数,则企业价值的计算公式为:

V=■

对上式求导,便得到:

■=■

若是企业价值达到极值,必然有:

K(D)[D・rt(D)+r(D)]T-K′(D)[EBIT(t)(1-T)+r(D)・D・T]=0,或K(D)[D・rt(D)+r(D)]T=K′(D)[EBIT(1-T)+r(D)・D・T]

从理论上说,r(D)、k(D)函数关系的复杂性以及最优资本结构确定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最优资本结构的实际可操作性。

其三,以上只是证明当所有的关系为确定关系时,企业价值最大化或最优资本结构的确定过程。实际上,期望报酬率K与D的关系、利息率r与D的关系以及企业价值与EBIT、r(D)、k(D)的关系都是不确定的。比如,r(D)、k(D)取决于对破产风险的估计,这本身就是不确定或随机的,这也给最优资本结构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使理论上资本结构的评价标准受到现实的挑战。

综上分析,使得以理论上的“最优资本结构”作为资本结构优化的目标值变得非常困难,而且也不现实。

西方国家常用负债率作为资本结构优化的评价指标。从投资者角度,若负债水平在适度范围内,随着负债率提高,节税利益增加,权益资本收益率增加。如果超过这一范围,负债率提高,会使破产风险显著增加,财务亏空成本显著增加,从而削弱或抵消甚至超出节税所带来的利益,这时随着负债率提高,权益资本收益率是递减的。因此,只能说负债率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应尽可能提高。

对于给定的时期,每一个企业都存在一个最优负债率(资本结构)。资本结构优化应具有动态目标,在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中去研究。

根据资本结构理论,判断企业资本结构优劣的标准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对股份公司而言,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每股净值最大化。这里以每股净值最大化为理论基础,构建资本结构优化的数学模型。

以im表示权益资本的收益率,EBIT表示息税前利润,D表示负债总额,rd表示负债利率,T表示所得税率,S表示普通股本净值,P表示优先股资本净值,rp表示优先股固定股息率,V表示资本总额。由于优先股有类似于负债的性质,因此,在计算权益资本收益率时,将优先股当作负债性质处理,则权益资本的收益率为:

im=■

假设:资本总额V=S+D+P,负债比d=D/V,优先股比p=P/V,营业利润率i=EBIT/V,将以上V、d、p、i代入权益资本收益率的计算公式,则有:

im=■

假设营业利润率服从正态分布,其期望值为i,标准差为δ(i),则权益资本收益率im也服从正态分布,这时权益资本收益率期望值和标准差分别为:

im=E■=E[■]

=■=■

因为,?啄2im=D[■]=D[■]=(■)2?啄′2(i)

所以,?啄i■=■(上式计算过程中的E和D分别为期望值和方差的计算符号)

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计算权益资本成本,得:

Rm=Rf+?茁m(■n-Rf)

其中,Rf表示无风险报酬率,■n表示平均投资报酬率,?茁m表示企业的投资风险系数。一般情况下,企业的投资风险系数可以通过下式计算:

?茁m=?啄(m)/?啄(n)或?茁m=?啄(i■)/?啄(n)

其中,δ(n)表示平均投资报酬率的标准偏差。由普通股每股价值的计算公式:V=imb/Rm(其中,b为每股净值),将相应公式代入其中,则有:

V=■

当V达到最大时,企业价值最大,此时资本结构为最优。

二、资本结构调整效果评价

企业资本结构优化调整的主要目的就是使企业的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保持一个合理的动态比例,以满足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变动对企业资本结构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完善企业财务状况,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那么如何评价调整后的资本结构的效果呢?下面将结合资本结构调整对企业财务杠杆利益、资本成本和企业价值的影响,对资本结构的调整效果做以下分析:

1、财务杠杆利益无差别点分析法。现代企业利用负债的目的是为了筹集所需资金,更重要的是利用负债的杠杆作用,以获取节税利益。因此,企业对财务杠杆的利用程度,可以作为评价企业资本结构优劣的一个标准。

财务杠杆利益是指由于利用负债的抵税效应而给企业权益资本收益率带来的增减值。具体可以通过下式进行分析:

R=[i+■(i-r)](1-T)

其中,R为权益资本期望收益率;i为期望息税前资本收益率;r为负债资本利率;D为负债资本总量;S为权益资本总量;T为所得税率。

上式中,P=D/S・(i-r)(1-T),P=D(i-r)(1-T)/S为负债给企业带来的财务杠杆利益。若R>i(1-T),则有P大于零,这时随着负债D的增加,权益资本期望收益率R随之增加,说明负债给企业带来的杠杆利益增加;反之,若R

2、综合资本成本分析法。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取决于负债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成本以及负债与权益的比例关系(即资本结构)。其计算公式为:

K=Ke×S/(S+D)+Kd×D/(S+D)

其中:K为综合资本成本;Ke为权益资本成本;Kd为负债资本成本;T为所得税率;D为负债总额;S为权益总额。设负债率d=D/(D+S),则综合资本成本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K=Ke×(1-d)+Kd×d

图1说明了负债率与综合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当d较小时,K值较大,随着d值增加,K值会逐渐减小,达到d0点后,K值最小;之后,随着负债率d继续增加,K值将逐渐增加。(图1)

假设资本结构的调整为存量调整,负债率调整的百分比为d,调整前的资本成本为:K0=Ke0(1-d)+Kd0×d,调整后的资本成本为:K1=Ke1[(1-d)-d]+Kd1(d+d),则资本结构调整对资本成本的影响值为:

K=K1-K0=[(Ke1-Ke0)(1-d)+(Kd1-Kd0)d]+(Kd-Ke1)d=W+M

一般情况下,当调整幅度较小时,权益资本成本和负债资本成本相应变化不大,可以忽略不计,此时可认为ke1=ke0、kd1=kd0,调整影响数则为d(kd1-ke1)。当企业资本结构进行较大幅度调整时,将会引起负债资本和权益资本较大幅度的变化。一般地说,企业负债资本成本要低于权益资本成本,即:kd

(1)当存量调整使负债率增加时,则权益资本比例相应降低,由于财务风险的加大,债权人对企业提出的要求增加,负债资本成本提高;同时,由于股东承担较大的财务风险,对公司的要求加大,权益资本成本也相应提高。此时因为d>0,Kd1>Kd0,Ke1>Ke0,W>0,MM,则K>0,说明资本结构调整使综合资本成本提高;反之,若相反,则K

(2)当存量调整使负债率降低时,则权益资本比例相应提高,由于财务风险的降低,债权人对企业提出的要求降低,负债资本成本减少;与此同时,由于股东承担的财务风险减少,权益资本成本也相应降低。此时,由于d

上述分析说明了资本结构存量调整时对综合资本成本的影响。当企业在进行资本结构的增量调整时,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就不能按综合资本成本分析法做出简单的比较分析,应该采用无差别点分析法比较选择最优的资本结构调整方案,这方面可参照前述的财务杠杆利益无差别点分析法。

3、企业价值分析法。现代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理想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对股份公司来说,即指每股净收益最大。因此,可以利用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来评价资本结构调整的效果。

根据权衡模型,企业价值的计算公式为:

VL=Vu+TD-FA

其中:VL为有负债企业价值;Vu为无负债企业价值;TD为负债节税利益;FA为财务危机成本及总成本。

假设资本结构的调整为存量调整,这时资本结构变化会使TD和FA发生变化,而且负债节税利益的变化量为TD,财务危机成本及总成本的变化量为FA。

资本结构调整前:VL0=VU+TD0-FA0;资本结构调整后:VL1=VU+(TD0+TD)-(FA0+FA);企业价值的变化量为:VL=VL1-VL0=[VU+(TD0+TD)-(FA0+FA)]-(VU+TD0-FA0)=TD-FA。

由图2分析可知,当企业原始负债率D0/(D0+S0)达到D*/(D*+S*)时,企业价值最大,此时若继续调整资本结构增加负债率,会降低企业价值;当D0/(D0+S0)

三、资本结构优化模型的财务分析指标

从企业现实出发,资本结构优化标准主要是看企业资本质量所达到的水平,它可通过一整套财务评价指标来反映。

1、资本结构类别比率分析。所谓资本结构的类别比率分析,就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大类别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分析。主要有负债对总资产的比率、所有者权益对总资产的比率和负债对股东权益的比率。

(1)负债对总资产的比率,用以衡量企业总资产中由债权人提供的比率有多大。对债权人而言,负债对总资产的比率越小,表示股东权益的比率越大,则企业的资金力量越强,债权的保障越高。反之亦反。但对股东而言,则希望以较高的负债比率扩大企业获利的基础,并以较小的投资即可控制整个企业。但负债比率很高,若企业状况良好,当然通过财务杠杆作用可使股东获得较高的报酬率,但是当企业状况不佳时,利息费用将使之不堪重负,得不偿失。

(2)股东权益对总资产比率,又称权益比率,或净值比率,是公司股东权益与总资产的比例关系。其计算公式为:权益比率=股东权益总额/资产总额,即负债比率+权益比率=1,权益比率是负债比率的反面,两者表达相同的状况,实际应用时仅求其一即可。

(3)负债对股东权益的比率,指负债总额与股东权益总额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公式:负债对股东权益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总额。这一比率还表明了股东对企业乃至债权人承担的义务的大小。对债权人而言,此比率越低,则表示股东对债权人承担的责任越大,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则债权人的权益越安全。在实际分析企业资本结构的时候,权衡三个比例,得出资本结构的优化与否,从而做出定性的判断。

2、资本结构项目类别比率分析。上述三个比率是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总额为基础计算的。有时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各组成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分析,对于了解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否健全、长期偿债能力是否充分,可能更有意义。

(1)固定资产对总资产比率,也称固定资产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比率=固定资产/资产总额。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但它一般不直接用于偿还企业的债务。固定资产比率过高,将影响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并将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

(2)长期负债对总资产比率,也称长期负债比率。其计算公式为:长期负债比率=长期负债/资产总额。这一比率表明了企业长期全部资金来源中,长期负债形式占多少,也表示企业的总资产对长期负债的负担能力。此比率越高,则总资产对长期负债的负担越高,企业经营依赖外来资本的程度越深。但若该比率过低,则说明企业可能缺乏举借长期资金的能力,或不擅长利用长期借款的杠杆效应或原有资金的利用程度可能不高。

(3)固定资产对股东权益比率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对股东权益比率=固定资产/股东权益。固定资产是供企业经营中长期使用的物质基础。为使企业能长期稳定经营,固定资产一般由企业长期资金形成,特别是由股东权益部分形成。对企业而言,短期借款购入固定资产是否有可能全部由股东权益提供,或者股东权益中有多少用于或可能用于固定资产,股东权益扣除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后还剩多少可用于其他资产。固定资产由于长期使用,市场价值有很大不确定性。因此,若该比率过高,则企业负债缺乏充分的保障。

3、纯益为利息倍数分析及扩展。纯益为利息倍数,指企业一个会计期间内获得的利润与固定利息费用的倍数关系,表明了企业盈利能力与利息费用支付能力间的关系,一般又称利息保障倍数。

前述的各种比率有一共同的缺点,就是未能就企业每期支付固定利息费用的能力做出分析,而仅提供一些结构性指标。企业负债比率越高,则支付固定利息及到期偿还本金的负担越重,因此必须有足够的利润作为支付利息的正常来源。利息保障倍数是以动态的盈利能力角度判断企业借债是否适当、资本结构是否优化的重要指标。

计算利息保障倍数时,首先应确定企业纯益的数额。纯益并不等同于净利润。企业可供用于支付利息的纯益,包括:税前利润、特殊损益项目、优先股股利、利息费用;其次,计算利息保障倍数时,还要确定企业的固定利息支出。这一项目通常包括下列内容:长期负债的利息费用、已资本化利息、未资本化长期租赁负债的隐含利息,其他因长期负债或承诺而产生的具有固定性的利息费用,及所有归属当期的负担的已支付或应付未付利息,均应包括在内。企业每期不仅有利息费用,还有许多其他的固定支出。因此,可以将利息保障倍数予以扩展,计算纯益为固定支出的倍数,以衡量企业支付各种固定支出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美]汤姆・科普兰,蒂姆・科勒,杰克・默林.贾辉然等译.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和管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